走入FAST,揭开“中国天眼”的浩瀚星空

作者:工学院        发布者:工学分院        发布时间:2019-10-16        供稿单位:工学院

1016日晚630,“走入FAST,揭开‘中国天眼’科技讲座”讲座如期在行知学院行政楼报告厅举行。

 

参与本次讲座的有研究员王启明,行知学院党委书记刘星喜、行知学院副院长郑荣泉,以及兰溪市科协50多位科技爱好者和500多位行知学院工学院的老师和同学。


讲座开始前举行兼职教授聘任仪式,由行知学院党委书记刘星喜给王启明颁发兼职教授聘书。王研究员回礼精致的FAST邮票集。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二十多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是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科技设施。

 


什么是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波,而光学望眼镜是肉眼能看到的。前者是通过接收天线来接收信号,而后者通过目镜和物镜进行肉眼的观测。

 

射电望远镜的原理与卫星电视天线接收器的原理大同小异,它通过接收来自遥远天体的电磁辐射信号,分析其强度,频谱和偏振来进行研究。其主要有两个基本指标——分辨率和灵敏度。

 

FAST厉害在哪?

 

FAST的口径有500米,我们前面讲过,射电望远镜口径越大越灵敏,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口径是305米,再之后就是德国的埃菲尔斯伯格射电100米望远镜。

 

从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其灵敏度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的三倍左右,是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10倍左右。

 


 

FAST能做些什么?

 

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观测脉冲星——脉冲星导航,航天器高精度自主导航

 

探测星际分子——生命起源、天体演化等

 

搜寻星际通讯信号——地外文明

 

主导国际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主

 

  FAST拥有世界领先的绝对灵敏度,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FAST的灵敏度优势预期可保持20年。

 

  FAST设计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其建造促进了众多相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

 

 

 FAST现在已经发现了什么?

 

截至20198月底,FAST一共发现了134颗脉冲星优质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期间,FAST还发现了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根据色散估算,这颗毫秒脉冲星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会议最后,主持人分享一段王研究员自己的话语来和大家一起共勉。

 

“历史赋予当代劳动者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只有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创优争先、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风采。”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顶尖学者正在接棒老一辈大师肩负的重要使命。而我们就要扛起中国科研的大梁,在上下求索的身影中,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