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衢州一家年销售30亿元企业的老总,带着公司66名副总工程师来到金华,接走13名放在浙师大行知学院“私家定制”的毕业生。
大四了,不用拿着简历到处找工作,这13名学生已经在企业里,跟着工程师一边进行科研攻关,一边完成毕业论文,而且还领着工资。他们是红五环首期“卓越工程师”班的学员,当天,行知学院也为这13名毕业生举行了专门的毕业典礼。
卓越不卓越,要看真本事
2010年,薛建军背着行囊,从山东来到浙师大行知学院,成为机械专业的大一新生。
这一年,红五环集团跟行知学院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特色班,已经举办了5届,培养了200多人。校企双方准备探索相对高层次的专业特色班———“卓越工程师”班。
200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从第一批30所试点高校的2010级新生中进行选拔培养。此时,红五环集团率先将“卓越工程师”培养在金华落地。
薛建军报名参加了这个“卓越工程师”班,至今,她还记得,轮到她面试的时候,已经午夜1点了。最终,她通过了面试。
“卓越工程师”班,到底卓越在哪些地方?它的培养方式就很不一般。
大一、大二两年,他们在行知学院修完了基础课程,大三时,他们被送到了国内一流大学一流专业———西安交大能动专业学习。能够进到西安交大学习,这是13名大学生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薛建军说:“给我们上课的教授,很多都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上课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清ppt,就整节课站着听。”
屠普照是13名学员当中的一员,他说, 我们的目的十分明确,比西安交大本部压缩机专业的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事业就是压缩机行业。
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拿到了西安交大的结业证书。大四这一年,在红五环集团工程师的带领下,他们进入研发团队,承接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产品研发、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三件事情并在一起做。
董事长高调迎接13名毕业生
苏勇强是红五环集团的董事长,今年已经第8年站在行知学院的讲台上。
1997年,在国企干了27年的他下岗了,凭借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自办凿岩机厂。当时厂里只有3个人,一个门卫,一个搬运工,一个经理———他自己。经历了17年的创业,他创办的红五环集团成为中国空气动力和工程掘进行业的标杆,企业也从一无所有,达到今天的年产值30亿元。
当天,他带着集团66名副总工程师,来迎接这13名“卓越工程师”班学员。不就是接新员工进企业吗?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大的声势?
“这表明我们对知识的尊重、对学校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苏勇强说,企业能够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人才。企业对人才的尊重,要从基因开始。
“每年取得50%的增长,这在机械行业简直是个神话,但是红五环做到了!”行知学院副院长章子贵说,接下来,校企双方将联手创办红五环学院,把企业用人往前移,更好地实现人才的无缝对接。
对于苏勇强如此高调地迎接13名毕业生,菲达国际集团董事长唐文卫说:“与其说,为了这13名毕业生,还不如说,为了66名副总工程师。”他认为,企业对于人才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关爱新进人才上,更体现在关爱企业现有的人才。
大声疾呼:学术和应用不能分家
苏勇强很有个性。2011年秋,他带着117名企业员工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车队,开车走“天路”,翻越唐古拉山。
“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精力甚至我们的生命。”他说,此行除了享受挑战大自然的乐趣,还希望将“天路文化”植入企业文化,磨练年轻员工的意志。
在人才培养上,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我国即将出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他有不同看法。
“1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就是为了填补高校与企业脱节的矛盾。今后,如果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界限划分得太清晰,将对高等教育造成二次误导!”苏勇强说,研究型人才需要应用基础,所以,很多研究型人才的前期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后期是研究型人才,两者必须有交叉的,不能割裂。
据悉,红五环集团将投资百万元,在行知学院筹建工程机械实验室,将企业的研发放到高校,让企业里的工程师带着大学生一起搞科研。
链接: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14-06/25/content_181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