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新报》:在山里的体悟——文人行者实践队生活简记

作者:记者 文行宣 钱关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16        供稿单位:行知学院

    《浙中新报》7月16日讯(记者 文行宣 钱关键)7月9日以来,浙师大行知学院的文人行者实践队的成员们,来到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开展支教、调研等活动。在付出自己青春劳动时,也在山村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采和一些平时得不到的体悟。

  第一顿饭

  烧焦了,吃起来却很甜

  一桌素菜,这是文人行者们相聚何斯路村的第一顿午饭,28个人集体围着桌子,等待米饭出锅。由于时间控制不当,锅底的饭已焦成一片。陆陆续续盛饭后,只留下一堆焦饭,队长杨婷盛起焦饭吃了起来。

  这样的特殊“出场方式”,让所有队员都不知说什么好。

  “队长,你吃我的饭吧,你的饭都是焦的。”“没事,没事,这挺好吃的。”

  同学们见状,纷纷把自己碗里的白米饭拨给队长,夺过队长碗里焦黑的米饭就往嘴巴里塞。队长惊诧地抬起头,队员们笑着对队长说“我也想来点,嘿嘿”。即使是焦饭,队员们吃得也非常满足。

  “实践的经费本来就少,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队员黄芳芳说,每位实践队员每天的伙食费平均下来,不到4元。一碗焦饭、一桌素菜,虽然很硬、还有点苦,但吃起来很甜。

  第一个晚上

  13个人挤在10平方米房间

  实践队成员在何斯路村,住在何子健小朋友家———两个房间和两个客厅,是大家10天的住所。

  在二楼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间里,地上密密匝匝地铺了7床凉席,共有13个女生住在这里。“这地好硬呀。”“晚上这么热能睡着吗?”第一天夜晚,大家刚开始还七嘴八舌,但很快大家就拗不过疲倦,陆续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已是天亮。

  未来的路或许还很长,但谁也不会忘记何斯路的一地凉席。

  第一次拉赞助

  吃了20多个闭门羹换来100元

  烈日炎炎下,走了5公里路,吃了20多家企业的闭门羹,终于在义乌真彩印花厂拉到了100元钱的赞助。

  这是7月9日的一天,也是实践队的募集到的“第一桶金”。募集来的钱,将用来贴补大学生的伙食,以及夏令营结束后“文艺会演”晚会。

  从小到大都过着优裕生活的90后大学生们,在实践的第一天,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奔向义乌的各个角落拉赞助,灼灼烈日,让人的眼角刺痛刺痛的。

  “以前连跑个800米都累得不行,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在太阳下走这么远的路。”实践队队员赵吉依说,吃了20多个闭门羹,矿泉水已被晒得发烫,但大家继续进发。“当拿到这100元钱时,真的很想哭。”赵吉依小心翼翼地从书包夹层取出一张有些发皱的100元钱。“这100元钱,锻炼了队员的沟通能力和意志。”

    链接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zzxb/html/2014-07/16/content_141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