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新报》:大学暑期实践选择到农村——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和美丽

作者:钱关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16        供稿单位:行知学院

    《浙中新报》7月16日讯(记者 钱关键前天下午,记者来到距义乌城西街道办事处10多里路的何斯路村,在位于村中央一幢老小学校址的两个教室内看到,41名村里的孩子正埋头练习书法。大班的10多个孩子用毛笔练习软笔书法,小班的二十几个孩子练习硬笔书法。除了村里的退休教师,还有浙师大行知学院的大学生,在指导孩子们学习。

  28名大学生,加上1名带队老师,共同组成了浙师大行知“文人行者实践队”。炎炎夏日,他们将在何斯路村度过10天的支教和农村调研生活。

  实践队队长杨婷是义乌人,刚读完大二。她说,实践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来,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农村能看到、学到一些平时在大学里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何斯路村是闻名四乡的“全国生态文化村”。杨婷认为,大学生应该多了解农村发展。“去年,我们好几个队员在老师带领下,到温州洞头调研海洋生态村建设,挺震撼。”杨婷相信,何斯路村的青山绿水能给大家不一样的灵感,并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美丽。

  分成6个小组

  支教和调研各有侧重

  实践队带队老师肖光华是第一次到义乌农村。他介绍,这支实践队的队员大部分来自城市,其中有22人刚读完大一,很多人缺乏对社会、对农村的深入了解。

  这次实践活动,整支队伍被分成6个小组,包括支教教学组、农村调研组、文艺组、宣传组、后勤组、外联组,大家各展其长。

  “在实际工作中,大家会互相支援。比如支教,其他小组的成员也会帮忙收集资料、上课。”肖光华说,这一次实践活动,支教的特色是重视德育、国学教育,来的大学生中有不少是英语和汉语言专业学生。在此前,他们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

  “每天晚上8点,队员要一起开会,聊聊当天的教学内容、效果、备课。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家访了20多个孩子。”教学组组长陈柳莹说,他们还给孩子们上了团队心理辅导课。

  “您认为一个农村的发展最依赖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你担心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或已出现?”“您对何斯路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对何斯路的“美丽乡村”课题进行调研,也是特色之一。目前,农村调研组已走访40多户农户,回收问卷调查40多份,将触角深入田间地头。

  大学生跟村民打交道

  基本没啥难题

  支教、家访、调研,走村入户,大学生跟村民打交道,沟通有没问题呢?

  几名受访村民说,至今为止,他们跟大学生沟通很顺畅,也很欢迎大学生支援乡村发展。

  “原本我们没地方吃早饭,只能到一个小卖店买个面包吃,村支书何允辉知道后,请一户村民特意为我们烧早饭。”杨婷说,看到他们生活艰苦,前几天,几名村里的大妈还送了茄子、冬瓜过来。

  因为何斯路村的“暑期夏令营”已连续举办6届,非常有经验。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也会主动跟村干部、村里的退休教师、热心公益的村民沟通。

  “我们发现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学习能力差,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的家境较贫困,母亲出走了。随后,我们就此与村里的退休教师进行沟通,增加对孩子的辅导。”教学组组长陈柳莹说。

  何斯路村的退休教师何洪畴说,这一次来的大学生,既热情又有激情,也细心,能跟村里人聊到一块儿。

  给村里带来新气象

  8月中旬将写出调研报告

  村里一名78岁的何老太,过着独居生活,住处狭小,除了一台旧电视机、一张床、煤气灶台,只能容下三四个人。这几天,大学生们抽空就去陪老人聊会天。“老人跟我们聊天可起劲,可开心了。”一名大学生实践队队员说。

  “我很喜欢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了,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听他们讲讲大学故事。”16岁的何子健,平时会跟大学生们一起做饭、玩游戏。

  记者了解到,虽然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大学生们除了每天记录孩子的学习状况,对村民进行访谈,还排练舞蹈和歌唱节目,逐渐成为了何斯路村里村外的一道风景。

  何斯路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何允辉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他觉得浙师大行知学院“文人行者实践队”的这批孩子肯吃苦,善于沟通,工作扎实,非常不错。“他们的知识和见解,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新气象,也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有所帮助。我也希望他们在农村能有所收获。”

  “8月中旬,我们会将调研报告、支教资料全部整理出来,交给何斯路村,希望对他们村未来发展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希望其他村子能借鉴何斯路村的生态式发展。”肖光华说。

    链接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zzxb/html/2014-07/16/content_1417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