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7月17日讯(张一诺 魏欢 谷方)现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增大,毕业人数逐年递增,然而在招聘会上仍出现企业招不到与岗位技能要求相匹配、真正适应岗位的人才。
这正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人才断层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如今,部分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主动出击,在教学中让学生和企业、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形成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与完善,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校企合作特色班反传统的大学课堂
举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是行知学院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
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中,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从2007年开始,行知学院先后开设“华鸿班”、“红五环班”、“步阳班”、“浙商期货班”等28个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班级授课不只是传统的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走进企业,走进行业一线。
结束“今飞班”学习的章韵琳说:“通过在企业车间上课,自己成长很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提高了不少。”同在“今飞班”的袁李涛在进企业学习时,积极寻找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挑战杯一等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
通过特色班,大四时进企业实习,搭上就业“早班车”。“华鸿班”学生由华鸿集团提供实习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包吃住的同时提供工资补贴。大四学生泮依波说,借助“浙商期货班”这个平台,班里已有2名同学在期货公司实习后留在那里上班。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目前有15%的学生直接流入办班企业,80%的学生在招聘会上与同类企业签约。
2009年毕业的王鹏,从“红五环班”走出,他现在已经是公司一个年产值1.2个亿的团队负责人。特色班培养的学员中,越来越多和王鹏一样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者。
企业家论坛峰会不一样的大学教授
早从2005年至今,行知学院就先后在金华、衢州、温州、宁波、台州、绍兴、丽水、萧山等地,聘请了197名企业界老总担任兼职教授,多次开展企业峰会、论坛。将成功企业家们请进来,定期为学生们开讲座,谈艰苦的创业经历,谈企业现代管理模式,谈经营理念和科技创新,让学生们学到平时无法学到的知识,触摸到了区别于书本知识的鲜活观念和时代脉搏。
家族企业如何更好地发展?东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东明、总经理赵学灏现身说法,为行知学院众多“富二代”学子讲述企业成功实现代际传承的故事。
怎样拓展销售新渠道?菲达集团董事长唐文卫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微信支付的竞争为例,畅谈互联网思维。
“我的创业经历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成功必须有三种能力——忍受孤独的能力、忍受经常失败的能力、忍受屈辱的能力。”浙江伟海拉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海弟接过兼职教授的聘书,登上“行知论坛”畅谈自己的“创业经”。
这些不一样的教授授课风格别样,以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独特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传道解惑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肯定与重视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行知学院校企合作办班培养人才的模式已得到许多企业的肯定,金华地区有6家企业主动抱团与行知学院签约成立浙中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提供的20多个专业能基本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并作为省内第一家高校与浙江商会确立合作关系,2012年6月与北京台州商会签署协议,成立北京台州商会下属企业“后备管理干部与技术骨干”校企合作特色班。新模式也引起了省有关领导、省中小企业局以及很多媒体的关注与重视。副省长郑继伟作出批示,认为“这一做法可供各高校学习借鉴”。
链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4-07/17/content_1766360.htm